養生健康訊息

社福組織資源分享

淺談及預防代謝症候群

2015-03-17


隨著物質生活的充裕、飲食習慣的改變、運動量的降低及國人壽命的延長,國人罹患代謝症候群有急劇上升的現象。代謝症候群指腹部肥胖、血糖異常、血壓異常、血脂異常等危險因子群聚現象,也代表慢性疾病發生前的警訊,未來得到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會分別是一般人的6倍、4倍、3倍、2倍。根據研究報告統計,年齡在15歲以上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比率,男生為19.5%,女生為13.8%;但年齡到了65歲以上,男性盛行率為44.5%,女性為57.3%(註1),由此可知,代謝症候群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增加的趨勢。罹患代謝症候群除了與生活型態有關之外,遺傳因子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等,研究證實多與遺傳有關。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對代謝症候群訂定了5項判定標準,分別為腰圍、血壓、血糖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及三酸甘油脂(TG)這五個因子。其中一個因子出現異常,表示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,若有三個以上的因子達到異常,則表示罹患代謝症候群(註2)。
 
表一、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

判定項目    
  1. 腰圍
男性 ≧90公分(約35吋)
女性 ≧80公分(約31吋)
  1. 血壓
收縮壓 ≧130毫米汞柱
舒張壓 ≧85毫米汞柱
  1. 血糖
空腹血糖值 ≧100 mg/dL
  1.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
男性 <40 mg/dL
女性 <50 mg/dL
  1. 三酸甘油脂(TG)
空腹數值 ≧150 mg/dL
(註2)
 
為了讓身體更健康、生活更有品質,可以從改善日常生活作息,來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。在飲食方面以「三低一高」的原則,也就是低油、低鹽、低糖及高纖維的飲食方式,多食用蔬菜水果,減少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攝取,並且控制酒精的飲用;另外,吸菸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,所以戒菸才是對健康最有效的方法。除此之外,規律及適當的運動也可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發生,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建議,規律的運動則以「533」為目標,「5」則表示一個星期能夠運動5天,第二個「3」則是每天運動累積30分鐘以上,最後一個「3」則為運動強度達到心跳每分鐘130下(註2)。但還是要以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做適當的調整,選擇適當的運動,或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從低強度的開始,如快走、拉筋、爬樓梯到慢跑、有氧舞蹈等,並且注意運動時的環境及溫度,避免在太悶熱的環境下運動,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,可以讓身體遠離疾病,更可幫助放鬆、舒緩壓力。
 
目前政府免費提供給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民眾每3年1次;55歲以上原住民、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、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,讓國人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。透過定期的健康檢查,可以早期發現是否罹患代謝症候群,若是已成為代謝症候群患者,則應依照醫師及藥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,自我監測血壓或血糖,定期健康檢查,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及機會,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(註2)。
 
參考資料:
註1: 2005 - 2008 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
註2: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 
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

上一篇:長期照護服務發展策略 - 長期照護服務法制化與偏遠地區服務體系 下一篇:當家中有人需要長期照護,我該怎麼辦?

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66號

copyright©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

長照險

客戶服務專線 0800-031-115隱私權保護聲明寫信給新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