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業醫護訪談

案例分享

長照大調查

照顧者的困難與失落

2016-05-18


案例一
中風後的張伯伯右側癱瘓,無法像以前到處「趴趴走」,甚至連吃飯、上廁所等都無法自理,得靠老婆幫忙。張媽媽每天一睜開眼就是處理老公「大小事」,外出買菜或辦事總得衝出門、衝回家。更令人難過的是,以前總愛開玩笑、有禮貌的張伯伯,現在看什麼事情都不滿意,每天生氣、咒罵家人,有時還哭鬧著不想活了,讓張媽媽疲憊不堪。
 
案例二
身為長女的吳小姐,在發現父親罹患阿茲海默病後,決定把工作辭了,扛起家中所有的照顧責任。吳小姐幾乎24小時都得緊盯失智的父親,不然下一秒鐘吳爸爸可能就跑出門,或跟別人吵架、打架;有一次吳爸爸居然坐上開往外縣市的客運,全家焦慮不安了整整一天,吳小姐還因此被家人責怪沒好好照顧父親。身心俱疲的吳小姐,看著父親愈來愈難受控制、身體大不如前,既挫折又自責;自己則因長期睡不安穩,失眠、焦慮狀況愈來愈嚴重,常常覺得孤單無助,不自覺落淚。
 
根據統計[1],台灣目前有超過45萬名照顧者,其中有6成5是患者的家屬,這些家庭照顧者有8成以上是女性,平均照顧時間約8至10年,每天照顧14小時,有8成照顧者表示他們無法連續睡超過4小時。
 
照顧失能、失智的家人,是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、不眠不休的工作,為家人打理三餐、餵食、協助大小便、洗澡、一天翻身數次、打掃家務、送往醫院或復健機構等,大大小小瑣事繁雜,還得顧及失能或失智者的不安情緒與混亂的精神狀態。但如果要將失智或失能的家屬送至品質較好的長期照護中心,每月的入住及看護費,對於一般家庭來說經濟壓力更大,所以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居家照護。
 
長時間處於警戒狀態,大部分的照顧者身體勞累、永遠睡不夠,因此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問題。心理上,一方面要擔心被照顧者的身體狀況及不穩定的情緒;一方面因為以家人為生活重心、為家人犧牲,放棄原有的人際社交活動,照顧者也可能會出現被剝奪感、自信心喪失,感到未來茫茫、不踏實。而在照顧過程中持續增加的醫療、耗材費用,也會讓照顧者備感經濟壓力。生理上,會因為搬動失能者,導致脊椎、關節等身體傷害,或是伴隨慢性疲勞、慢性疾病,或因長期睡眠不足而失去活動力。
 
照顧者如果身心不健康,將無法承擔照顧責任,如果缺乏其他家人、社會支援,照顧者除了持續自我犧牲,最後可能因病還反需要被照顧,也可能上演悲劇。近年媒體社會版便經常見到長期照顧家人的照顧者,因為身心俱疲、又得孤單面對所有照顧壓力,最後選擇走上絕路,或了結家人生命再自殺,釀成令人心酸的社會悲劇。
 
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彙整了照顧者壓力過大的警訊,當這些問題出現在照顧者身上時,是照顧者尋求協助的必要時刻[2]。包括:

  1. 脾氣變壞
  2. 失眠
  3. 身體開始出現不適的徵狀,例如:常常頭痛、疲勞、腰酸背痛、腸胃不舒服、容易心悸、食慾不佳、體力不支
  4. 無法接受他人的協助
  5. 不再與原本親近的人聯繫
  6. 財務出現問題
  7. 對一般的休閒活動沒興趣
  8. 常常哭泣,難以控制
專家建議,當家人需要長期照顧時,所有的家庭成員以及主要照顧者,在一開始就應該討論照顧事項、分工、財務管理及後續花費,且必須考量主要照顧者的休息時間、財務及心理壓力。主要照顧者不可能一肩擔起所有的照護工作及責任,除了適時的尋求非正式資源,例如:親朋好友、鄰里或宗教靈性上的支持等,民間也有許多社會支援,包括病友組織、失智症或照顧者的民間組織,以及私人的居家、社區、機構照護服務,另外還有許多教育訓練、支持團體、諮詢及諮商服務。政府亦提供長期照護管理中心、喘息服務、社會保險及看護、輔具及醫療補助等社會福利措施,都是可以善用的資源,適時求援,才能讓漫長的照顧之路無後顧之憂。
 
照顧者諮詢機構
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0800-50-7272(有你真好真好)
福利諮詢免付費專線1957(提供社會福利諮詢服務8:00~22:00)
行政院衛生署長期照護諮詢專線:412-8080(幫您幫您)全國長期照護管理中心查詢 
 
[1]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
 
[2]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

資料來源:新光人壽


上一篇:失智症介紹 (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失智症等) 下一篇:青壯年族群 別再輕忽長照危機

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66號

copyright©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

長照險

客戶服務專線 0800-031-115隱私權保護聲明寫信給新光